当前位置: 首页 > 相关文章

南宋建炎四年“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


img29.jpg

南宋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



“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1955年浙江杭州疏浚西湖时出水,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边长5.5厘米、高4厘米,短矩形把手,背面刻款,印钮右侧为“建炎四年二月日”,左侧为“宣抚处置使司行府铸”,印钮顶端刻“上”字。印面阳文“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12字,分3行,每行4字,篆体,印文与印体一并铸成,铸痕较深,印面有细边框。


曹锦炎考证,“这是一方南宋中央官署印,系掌管宣抚处置使司财务之总领官下属审计司所用之印。‘建炎’为南宋第一个年号,‘行府’当即‘行少府监’或‘行在少府监’之简称,本是一种临时机构。因南渡之后有司印记多亡失,彼遗此得,各自收用,尚方重铸造给之,加‘行在’二字,或冠以年号,以别新旧。”(参见曹锦炎《古代玺印》第155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王宣艳则认为:“南宋时,宣抚使司置于沿边军事重镇,抚绥边境,节制将帅,督视军旅,辟置僚属,统兵作战,为朝廷捍御边防重责所寄。宣抚处置使司许便宜行事,权责略重于宣抚使司。建炎三年(1129)四月,张浚平‘刘苗兵变’立功。五月,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南下的建议,并任命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在秦州(甘肃天水)置司。此印当是张浚被任命川陕宣抚处置使后,其幕府内设机构‘随军审计司’所用之官司印。”(参见浙江省博物馆王宣艳《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第49页,中国书店,2015年)。


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人破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后废黜宋徽宗、宋钦宗,押解二帝北上,北宋王朝覆灭,史称“靖康之变”。五月一日,勤王在外的宋徽宗第九子、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元年(1127)。南宋建立之初,在金兵强劲攻势下,山河沦陷,时势混乱,内忧外患严重。迫于金兵追击,自建炎三年(1129)二月至绍兴元年(1131)二月,高宗在扬州、杭州、越州等地颠沛流离,一度避兵海上。建炎四年(1130)四月金兵北撤,高宗升越州为行都绍兴府,次年改元绍兴元年(1131),葬哲宗废后孟氏于绍兴攒宫。绍兴二年(1132)初,高宗再至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临安府为“行在”。


何玉红《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一书,系统阐述了两宋之交朝廷在川陕设立“宣抚处置司”,任命张浚为“宣抚处置使”的历史背景,是了解“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的重要文献。建炎三年(1129)三月,扈从高宗军将刘正彦、苗傅在杭州发动兵变,高宗性命几乎不保。四月,驻防平江的张浚(1097—1164)联合吕颐浩、韩世忠、刘光世平定苗刘之乱。张浚勤王复辟有功,深得高宗信任。从整合西部川陕地方力量组织有效抵抗,减缓金兵南渡压力,确保东南朝廷安全考虑,出生汉州绵竹的张浚“请身任陕、蜀之事,置司秦川”,同年五月高宗诏“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张浚为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北路为所部”,“上许浚便宜黜陟,亲作诏赐之”,全权掌管陕西五路(永兴军路、秦凤路、环庆路、鄜延路、泾原路)和川峡四路(成都府路、夔州路、利州路、潼川府路)地方军事、财政、行政事务。张浚出使川陕执掌宣抚处置司四年,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诏张浚罢宣抚处置使”,绍兴三年(1133)五月,“罢宣抚司便宜黜陟”,绍兴四年(1134)二月,张浚回行在临安府。


宣抚处置使的属官有主管机宜文字、参议官、随军转运使等,随军审计司应为宣抚处置使司的下属机构。绍兴四年(1134)二月,殿中侍御史常同论张浚之罪,即有“擅造度牒,铸印记”等罪名(参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三,绍兴四年二月丙午条,第1218页,中华书局,1988年)。罗大经《鹤林玉露》亦记张浚“在秦也,开幕延贤,铸铜为印,形迹似稍专”(参见甲编卷一《因谗赐金》,第5-6页,中华书局,1983年)。由此可知,浙江省博物馆藏西湖出水“建炎四年二月宣抚处置使司行府铸”“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铜印,应为“宣抚处置使”张浚于任内建炎四年(1130)二月“便宜行事”铸造的幕府属官“随军审计司”官印,是解读南宋建立初年历史的重要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