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相关文章

扬帆启航正当时


img9(1).jpg

最近,在《中国共产党审计工作史》统稿工作中,我又一次被一张珍贵的老照片触动,即审计署成立时143名同志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83年9月,新中国审计事业的缔造者们正是从此时此地扬帆启航、砥砺奋进,从无到有,逐步创建并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与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同心同向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确定了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伟大开局,为适应加强财政经济管理,建立健全经济监督机制,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审计制度应运而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改革开放同心同向,走出了一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之路。





八二宪法确立国家审计制度





1982年宪法确立了国家审计制度,第九十一条和第一百零九条明确规定了“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赋予了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经过短短一年多的筹备期,1983年6月20日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于明涛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第一任审计长,并经国家主席李先念通过第二号主席令正式任命。9月15日,审计署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田纪云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表示祝贺。这一系列高效、高规格、高度遵循宪法的举措,不仅标志着宪法确立的国家审计制度真正落地生根,更是对宪法精神的高度尊重。





构建精干内行的审计干部队伍





人才在审计制度确立进程中受到高度重视,1982年8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关于建立审计机关的通知发文稿上专门批示:“人员一定要内行,专门训练。”审计署成立初期,实有155人,绝大部分在照片中能够看到,正是按照这个标准从财经等各条战线上严格选配的精干力量。在审计署成立初期,围绕党和国家工作中心,遵照“边组建、边工作”等指示,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和财经纪律审计入手,在工作条件困难、缺少工作经验、没有现成的工作办法的情况下,迈出了探索审计监督的第一步。从1983年开展审计试点至1985年底,在“边组建、边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8.13万个部门和单位,检查出违反财经法规金额约137亿元,应上缴财政金额约34亿元。在严肃财经法纪、纠正不正之风,促进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这张照片是新中国审计事业的起点,光阴荏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健全完善,又在新的伟大历史起点上,被纳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全面规划和系统部署。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40年党和国家风雨历程和历史性巨变的缩影。继往开来,中国的改革发展永不止步,国家审计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将在改革创新发展中不断前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